正赶上晚高峰,街道上响起机动车热闹的喧哗声,此时地下管线的某一处,不声不响地就突发了故障,一阵警报声,随即在深邃的里 蔓延开来,几分钟后,一名维修机器人赶了过来……科技电影里的常见一幕,对成都市民来说,其实也并非遥不可及。在昨日做客成都电台《成都面对面·政风行风 热线》时,市规划局有关负责人表示,为了让各类管线能够统一“安家”,成都构想的地下综合管廊建设,将覆盖1条环线11条射线11个片区。在这个庞大的地 下管廊里,机器人技术将被引进,开展日常的动态巡检工作。 城市建设向下发展 地下管廊可节省大量空间
记者了解到,地下综合管廊于19世纪起源于欧洲。1958年,北京建设了全国第一条地下综合管廊。21世纪初,北京、上海、广州等城市探索建设地下综合管 廊。国务院今年出台了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指导意见,“综合管廊”再度成为热词,全国共有69个城市启动相关建设项目约1000公里,总投资约 880亿元。
“综合管廊是一条集中敷设电力、通信、给水、排水、热力、燃气等市政管线的公共隧道,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。”市 规划局总规划师万小鹏表示,建好以后的好处显而易见,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管理,对道路不断开肠破肚的道路拉链问题,能够得到解决,“除了现有管线在这里安 家,还为今后新增的管线预留了空间”。不用开挖道路,维护也更加方便,通过建立动态的维护系统,引用机器人技术,还能对复杂的管线进行智能化的动态巡检。
在万小鹏看来,以前的城市建设主要是平面、向上的,现在则是向下发展,埋设在地下的各类市政管线,支撑着整个城市的运转,但也严重影响 了地下空间的开发。通过引入综合管廊,可以节省出大量的空间。在去年9月,省政府发布《关于加强城镇地下管线建设管理的意见》,提出成都等4个城市先期启 动地下综合管廊建设。
3.5环或建管廊环线 中心城区在建或已建管廊达11公里“整体的构想是覆盖‘1井1环11射11片区’。”万小 鹏告诉记者,其中1环是指3.5环,11是11条要改造的放射性道路以及11个片区,综合管廊将在这些区域建设,目前正在进行成都市综合管廊建设指导意见 的编制,总体思路是系统规划、因地制宜、突出重点,“这个构想计划则还在早期论证阶段”。
据他介绍,城市综合管廊建设主要是配合道路的 改造、区域开发、地下空间开发来同步建设,从而尽量减少对市民的影响,中心城区试点建设18公里、天府新区18公里。记者了解到,中心城北改片区,天府新 区、中央商务区、高新区金融片区等城市重点区域,都是城市综合管廊建设的重点,目前高新区金融城、大源组团、新川科技园已经建成或在建的综合管廊达11公 里,天府新区在建1.7公里,正在整治的红星路以及老川藏路都将修建综合管廊,将各类架空线下地。
新闻来源:中国管道商务网 |